在线投稿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经验 >历史> 习俗放晦气是什么 寒食清明时节为何

习俗放晦气是什么 寒食清明时节为何

更新时间:2024-03-30 15:26:21

以为引子的故事,最著名的应是清代李渔的《风筝误》了:詹烈侯的梅、柳二妾争风吃醋,詹于离家赴任前筑起高墙,两分宅院。清明节,丑公子戚友先将寄居其府的学友、俊公子韩琦仲题了诗的风筝拿到城墙上放飞,风筝断线落入柳氏院中。柳氏鼓动女儿淑娟和诗一首题于其后。戚生书童索回风筝,适逢戚生午睡,即交给韩生。韩生见和诗,猜想必为传闻才貌双全的詹家次女淑娟所题,惊喜思慕,又作风筝,假戚生之名题一首求婚诗,故意使风筝落入詹家院中。但这次却落入梅氏院里,被丑小姐爱娟拾得。乳母为爱娟设计约韩生晚上入府私会。韩生不知有错,欣然前往,发现丑女后狼狈逃窜。戚生之父戚补臣与詹烈侯商定儿女亲事,以为儿子娶爱娟、养子韩生娶淑娟,甚为般配。但两对青年蒙在鼓里,韩生以为将娶丑女极不情愿却无奈从命,丑女以为将嫁美男沾沾自喜,戚生以为将娶美女乐不可支,只有淑娟认为将嫁题诗才郎却也不知其中曲折。后来误会全消,四人各得其所。

寒食清明时节为何

人们为什么习惯在春天尤其是寒食清明时节呢?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。其一,大约应归因于春天尤其寒食清明节期间多户外活动,这为提供了最好的时机。无论扫墓还是踏青等习俗活动,都需要人们走出家门,走到空旷的野外。那么借扫墓、踏青之机在野外,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。

其二,大约也与这个时节的“风”更适宜于有关。正如早已有人明确指出的那样,“春之风自下而升上,夏之风横行于空中。即纸鸢以观之,春则能起,交夏则不能起矣”。

其三,也是最重要的,在于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一活动对愉悦身心具有重要作用。放飞风筝,牵一线而动全身,放线收线,前俯后仰,时跑时行,有动有静,是一项综合性的健身活动。现代医学已经证明有益于强身健体。而关于这一点,早在宋代就已有人指出了。李石在他的《续博物志》中说道:“今之纸鸢,引丝而上,令儿张口望视,以泄内热。”清代富察敦崇在《燕京岁时记》中也有“儿童于空中,能益智明目”的记载。近些年来,国外已经开办不少风筝疗养院,通过不同运动量的运动来治疗神经衰弱、抑郁症、视力减退、小儿智障等病症。不仅如此,寒食清明时节,沐浴着春日的阳光,在如茵的草地之上放飞风等以舒展筋骨,奔跑欢叫,什么忧愁,什么烦恼,都一股脑儿随风筝飞向天空去了。

结语:以上是小编整理的“习俗放晦气是什么,寒食清明时节为何”内容,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。

最新更新
精品分类
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