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线投稿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经验 >历史> 古代放的作用 唐代放可以传递消息

古代放的作用 唐代放可以传递消息

更新时间:2024-04-02 09:29:22

至于纸鸢开始被称为,当是五代时候的事了。据文献记载,后汉隐帝喜欢与一些臣子在宫中放纸鸢,其中有个叫李业的别出心裁,他在鸢首部位装上了竹管,这样,风一吹就发出筝筝然的声音,纸鸢也就有了之名。到宋代,的称呼已十分普遍,高承《事物纪原》在解释纸鸢时就说“俗谓之”。发展到今天,的名称更取得了“唯我独尊”的地位,纸鸢的称呼倒只能从前人的诗词文句中找寻了。

在形制上多有不同,尤其越往后来,越是争奇斗妍。明清时期,在山东潍县,“清明,小儿女作纸鸢、秋千之戏。纸鸢其制不一,于鹤、燕、蝶、蝉种类外,兼作种种人物,无不惟妙惟肖,奇巧百出”。在扬州,“盛于清明,其声在弓,其力在尾;大者方丈,尾长有至二三丈者。式多长方,呼为‘板门’;余以螃蟹、蜈蚣、蝴蝶、蜻蜓、‘福’字、‘寿’字为多。次之陈妙常、僧尼会、老驼少、楚霸王及欢天喜地、天下太平属,巧极人工。晚或系灯于尾,多至连三连五”。人们往往给大配上藤弓或装上葫芦哨,结果在空中发出的嗡嗡响声,三五里外都能听到。有些地方的人们黄昏时分放时,还在上面挂个灯笼,遥遥望之,煞是动人。清人张劭的《纸鸢》诗就描绘了这一情景:

在北京,“摊,即纸鸢也。常行沙燕,一尺以至丈二,折竹结架,作燕飞式,纸糊,绘青蓝色,中安提线三根,大者背着风琴,或太平锣鼓,以索绕簦,顺风放起,昼纸条,夜系红灯,儿童仰首递逐,以泄内之积热,盖有所取意也。三尺之上,花样各别:哪吒、刘海、哼哈二将、两人闹戏、蜈蚣、鮕鱼、蝴蝶、蜻蜓、三羊开泰、七鹊登枝之类。其最奇者,雕与鹰式,一根提线,翱翔空中,遥睹之,逼真也”。各式各样的一起飞在湛蓝的天空,该是怎样一道亮丽的风景啊!

结语:以上是小编整理的“古代放的作用,唐代放可以传递消息”内容,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。

最新更新
精品分类

Baidu
map